首页

搜索繁体

第三章:言论家国

    三年一度的乡试,就要举行了。杭州也不例外。在升官的旨意还没下达之前,陈知梦依旧是要主持这样的盛会。

    如今又出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案子,纵然是再精明强干的知府,也会忙得一头趴下。连日的忙碌是有所成效的,经过潇诚的分析,再经过陈知梦的铁腕手段,很快,不出七日,迁居而来的辽人首先认了栽。其次就是王员外。

    这王员外平时看起来虽然丑陋,但是相处起来却十分亲和,但王员外有个坏毛病,就是喜欢钱。家中敛财很多,又喜欢占人便宜,跟他在一起久了的五夫人自然也是个爱钱的主儿。

    迁居来的辽人,是辽国派来的探员,相当于斥候。这俩人明着是做买卖的,暗地里却是收集情报,蛊惑人心。

    他们是看准了王员外喜爱钱财,所以多方讨好,为的就是要收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。许以重利,再大燕灭亡后又许以高官,如此厚重的承诺,自然让王员外心动了。

    其中的勾当,陈知梦在审问之后没有公布,而只是查抄了王员外的家当,将家当都公布了。潇诚对此很满意,指示着将这些东西登记之后就交给朝廷。

    这已经不是一件普通的案子了,乃至于升到了国与国之间。

    潇诚是打心眼不喜欢理会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。交给手下的官员处理后,他整日游山玩水,将杭州大大小小的地方都走了个遍。

    听闻西湖畔的雷峰塔当年收付过一条白蛇,他领着人就去了雷峰塔,登高望远,又听当地的老百姓讲述那段凄厉而美好的故事。他又去了镇江,登上了金山,踏足金山寺,拜佛听讲。金山寺的住持道怀,领着潇诚参观了寺里的一切,讲述佛教的精髓。让潇诚大大的虔诚了一把。

    九月中旬,三年一度的乡试就要开考,从镇江回杭州的路上,便见无数的学子都从各地涌向杭州。大燕的乡试叫解试,乃是各州地方官员所举办的考试,三年一次,都是秋天举行。第二年春天,由礼部主持进行春闱。考试为两种,所以每到这些日子来临的春秋两季,就是各地方及朝廷最忙的时候。

    自大燕仁宗皇帝以来,国家就陷入了战乱不休的局面。科考虽从未间断过,但是一些受战乱波及的地方却甚少有人参加考试。而宣和皇帝即位以后,加之这次一共就举办了四次。

    只因当今宣和皇帝不理朝政,专心炼丹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,朝政已经荒废了整整十二年。奸臣当道,大兴骄奢之风。汴梁的高官贵族不知国家兴亡,竟相互比起富有程度。北方的胡人迅速崛起,建立了强大的辽国,西南的蜀地,也将利爪伸向了浑然不觉的大燕。另有许多小政权不满大燕的统治,纷纷宣布独立建国,只仁宗与宣和两代帝王短短四十年时间,大燕的统一被四分五裂,战火蔓延,所波及处,一片生灵涂炭。

    饶是这样,宣和帝依旧沉迷在炼丹的热情中,周遭宵小之辈乘机为巴结皇帝,升官发财,报喜不报忧,为达目的可置百姓于水火。但深宫中的皇帝及皇太子,他们只能从这些官员口中知道外面的事情,以为天下太平,百姓富足,便也不再过问。

    如今,大燕从强盛逐渐衰落下去,烽烟四起,狼烟滚滚。自太祖皇帝制定的科举,本是为国家选拨人才的地方,但到了后世的手里,尤其是那些官员,却成了他们拉帮结派的利器。

    潇诚一路随景欣赏,回到杭州时才过响午。陈知梦因忙着科考的事情,这些天就只派了一名官员陪同。

    秦越奉命,眼见已到响午,便向潇诚推荐了杭州西湖畔的一处酒楼,“每年科考时,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学子在这聚仙楼都会聚一上一聚。王爷若有兴趣,可以前去看看。”

    这秦越,一路上极尽殷勤,对杭州大大小小的风景都十分熟悉,又还讲了许多民间故事,一路逗得潇诚连声叫好,对这秦越的口才也十分欣赏。

    聚仙楼坐落在西湖畔,临窗可望西湖风光,越是高处便越是看得远。

    聚仙楼平时只是给前来西湖的游人所提供的歇息之处,但到了科考之时,便是给天下学子们一个落脚处,每到这些天,除了各地学子,其余人不能进楼。

    潇诚临到楼前才知这个规矩,心中顿感好奇,向秦越甩了个眼色让他自己想办法。

    秦越却早就从怀中掏出一锭银子,给了小二。小二得了好处,面露难色却连连点头,将银子揣在怀中,道,“公子若想上去,也不是没有个方便。只是里面的都是各地来的学子,指不定里面谁能出个解元,小的也得罪不起这些人,各位老爷少爷去了就只听听看看,若有得罪处,老爷少爷们海涵。”

    说着让开路,指引着他们进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