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繁体

第45章 失去

    李遇离京的第二个年岁,大业发生了一件令满朝文武乃至民间百姓都震惊的事,太子薨逝了。

    至于薨逝的原因,那可是五花八门传的沸沸扬扬。

    李遇接到京中召回的密信时,距离太子离世已经过了一年半了。此时此刻,他刚刚连同乌挞,取得了西北一役中的大捷。

    这一仗可谓打得耗时耗力,直接打得突厥二三十年内缓不过劲来。然而不幸的是,乌挞部的下一任继承者,大公主的夫婿,也丧生在了战场上。

    李遇自己经历了九死一生,还没从激烈的战斗中回过神来,朝中关于立储的问题又掀起了一场风波。

    “吩咐下去,莫要再让将士们妄议朝中事,该犒劳的封赏不会少,他们的职责是守好脚下这片土地。”

    李遇将命令吩咐下去,低头去看京中来的密信。

    信上言太子逝世后永安帝一病不起,嘉宁公主自请替年幼的皇太孙摄政。此言一出,满朝哗然,不要说大业建朝几百年,便是历览前朝,也绝对寻不见一个公主摄政的。

    就当众人以为永安帝会将这一请求置之不理时,卧床半月的圣上竟然同意了这个荒谬的建议。

    过去的这三年,世家残存的力量将赵嘉宁的母舅,刘氏,作为了新的主心骨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,小狐狸虽没经历过风雨,但靠着刘氏的庇护,一些贵家子弟也渐渐在朝堂上站住了脚。毕竟是一根绳上的蚂蚱,世家如今倾颓哦,只有抱团,才有重振的可能。

    李遇当时得知这局面后,在内心嘲笑这刘国公白活了大半辈子。

    如今朝堂上寒门弟子风头正盛,上有永安帝的扶持,下有太子的庇护,崛起之时指日可待。刘国公怎就看不清大势所趋,还想着重返当日世家辉煌。

    只是没想到这刘国公不仅看不清形势,还贼胆包天。

    前些年,太子碍于刘家当年恩情,顾念着与刘家的血脉感情,将刘氏一个庶女纳进太子府做了良娣。

    虽是庶出,到底是自家表妹,太子平日里对这个良娣也是客客气气的,总归王府里也不缺这一口吃的。

    只是谁能料到这刘良娣给太子送去的一碗粥里能混着药,太子当时顾念着自家表妹也没有在意,饮下后半刻钟便吐了血。

    永安帝大怒,下令将那刘家良娣立即处死,并逼问她是不是受了刘氏在背后的指使。只是那刘良娣一脸迷茫,直至死前都只说自己下的是暖情的药,未曾想过要害太子表哥。

    赵嘉宁当时听完就压不住自己滔天的怒火,带人赶到刘家将能砸的砸了个稀碎。刘良娣是不是替死鬼她不知道,但那出事以后扬言随主子去了的仆从,哪一个不是刘家带过来的人。最后死无对证,刑部只能判一个刘良娣用错了药。

    如此离谱的借口,便是哄三岁小儿都说不过去。偏偏天下百姓信了,津津乐道地传太子沉迷美色,在和府上良娣纵情时发了急症,暴毙身亡。

    朝堂的勾心斗角不可能一一去给百姓解释,永安帝这次只能打碎了牙和血往下吞。还是赵嘉宁借着太子手下的那批士子,在京中大肆宣扬刘家歹心,民间才有了不同的声音。

    只是这些都是次要的,太子的身子确是日渐衰败起来。哪怕太医院想遍了法子,也只能看着一国的储君撒手而去。

    太子临走前,握着赵嘉宁的手,看着眼前哭的双眼通红的妹妹,安慰出声:“我就是太心软了,总以为这世间的亲情要比利益重要,这才着了舅舅的道,阿宁你记着,以后不可再犯我的错。”

    赵嘉宁崩溃地冲榻上之人哭道:“我记不住!我记不住!皇兄你不能丢下我,你不能!”

    自从先皇后病逝,赵嘉宁便与哥哥相依为命。永安帝到底政务繁忙,有时候难免顾不上她,是太子不厌其烦地护着她的任性,教她读书,甚至带她到东宫旁听讲习。

    没有太子的人生,赵嘉宁是不敢想的,仿佛雏鸟一下子没有了巢穴,不知该何去何从,甚至能不能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存活下来都是个问题。

    “阿宁莫要任性了,和慕容家的婚事先前一直由着你,如今我一走,也不知他能不能护着你……你等曦儿长大后告诉他,他父亲没有完成的事,要靠他……”

    太子仿佛是在对赵嘉宁嘱托,又像是在喃喃自语,最终的话也没有说完,看着在一旁沉默不语的永安帝,垂下了手。

    “皇兄!”

    随着赵嘉宁痛不欲生的一声呼唤,满屋的侍从跪了下来,随即,整个太子府开始号哭。

    顺德十九年秋,康仁太子薨逝,享年二十四岁。留有一子名曦,永安帝感太子仁德,封其为皇太孙。康仁太子平生安民乐抚,礼贤下士,满朝臣子追悼,悲号不可止。

    出殡那天,赵嘉宁走在前往皇陵的队伍前列,脸上麻木,看不出什么表情。慕容锡原本想过来搀扶她,被她拒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