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繁体

3戛然而止

    北伐前军出发后第三天,邓洵武才获知此事。他不顾家人苦劝,执意要入宫,把自己早已写好的一份奏章当面呈交给皇上。

    邓洵武身体不好,两个多月前,从枢密院离职,回家养病。他不思饮食,日渐消瘦,精神疲倦,昏昏欲睡。宋徽宗让御医来家看过,御医给他吃了一些药,并不见起色。

    邓洵武入宫后,直接闯入崇政殿。

    宋徽宗正坐在龙椅上批阅奏章,对邓洵武擅闯宫殿,并没怪罪。宋徽宗抬头看着邓洵武,淡淡地问:“邓少保不是在家养病吗?身体好些了?”

    邓洵武回答说:“多谢陛下关心。臣刚听说,北伐前军已经出发,心神不安,便立即赶来。臣要说的话,都在这篇奏章里,请陛下过目。另外,臣还有个请求。”

    内侍张迪走过去,将邓洵武手中的奏章接过来,放在宋徽宗面前。

    宋徽宗问:“什么请求?”

    邓洵武回答说:“臣请陛下下旨,命蔡太师前来。臣要当着陛下的面,和他辩论北伐之利害。”

    宋徽宗知道邓洵武反对北伐,也知道他性格耿直,凡事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立场,从不阳奉阴违。他有时话语刺耳,但忠心可鉴。宋徽宗认为,像邓洵武这样敢于说话,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大臣,应该是可信赖之臣。要不是他身体不好,宋徽宗是不会让他回家休养的。

    宋徽宗笑了笑,说:“邓少保,你还是先回去好好养病吧。朕如果有事,会派人找你的。你的奏章,朕会仔细看的。”

    邓洵武这篇奏章题目叫做《北伐问目》,篇幅很长,一共陈述了二十七个有关北伐利害的事项,每一项都详加注释。譬如,“出师无名”这一项,注释说:

    “依靠宋辽盟誓,百年以来,两国之间从没发生过战事。现在忽然要出兵伐辽,毁掉盟誓,这是为什么呢?用什么理由来告知天下百姓?又用什么理由去告知辽国?出师无名啊。”

    奏章结尾是这样写的:

    “陛下,请审视一下今日朝廷:谋议之臣,有比得上赵普的吗?将帅之良,有比得上曹彬和潘美的吗?甲兵之精,能比得上开国之初吗?那时,以太宗之神武,赵普之谋略,曹彬、潘美之大将,百战百胜,征伐四方,而唯独对于燕云,几次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。那时不行,今日行吗?且不可轻言出兵。百年盟誓,一朝弃之,诚恐兵革一动,中国昆虫草木皆不得而休息矣!”

    看完奏章,宋徽宗感到后背有些发痒,有些发冷。原来脊背中间,不知不觉地流出了一层冷汗,额前和鼻尖上也湿涔涔的。

    出兵北伐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?宋徽宗开始有些动摇。他想,契丹与吐蕃不同,也与西夏不同。契丹是一个草原帝国,以骑兵见长。若骑兵大军驰骋而来,那铮铮铁蹄与猎猎马刀,可不是容易对付的。

    宋徽宗觉得必须当机立断,当断不断必受其乱。于是,他对张迪说:“马上请蔡太师过来,就说有急事。”

    张迪跑到都堂,急匆匆地对蔡京说:“官家让太师速去,有急事。”

    蔡京一惊:“何事?这么急?”

    张迪摇摇头。

    蔡京一路上边走边想,到底发生了什么事?心里迷惑不解。直到来到崇政殿,宋徽宗向他出示邓洵武的奏章,他才明白过来。

    宋徽宗说:“这是邓洵武刚送来的,朕已看过,太师也看看吧。违背祖宗盟誓,恐怕要招致不祥,出兵北伐之事还是停止吧。”

    宋徽宗突然决定停止出兵北伐,这让蔡京大吃一惊。他有些不知所措,站在那里呆若木鸡,半天无语。没想到,邓洵武能用一纸奏章扭转皇上的决定。是邓洵武的奏章力量太大,还是皇上的心太软?

    对宋徽宗的性格,蔡京很了解,也很无奈。蔡京冷静想了想,出兵北伐已准备了这么久,又有董庞儿这么一个有利条件,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。

    蔡京说:“军队可暂停前进。出使辽国的贺正使应该快回来了,等他们回来,看辽国情况,再做下一步决定,这样比较稳妥。”

    宋徽宗点点头,提笔给童贯写下一道手札:“暂停北伐一切军事行动,待贺正使回朝后,再做下一步打算。”

    童贯此时不在京城。几天前,他去了太原,在那里召开河北河东诸路帅臣军事会议,一方面部署西北防御,另一方面调动西军主力开赴河北。

    会后,童贯在从太原返还京城途中,忽然接到快马传来御笔手札。他展开一看,立刻傻了眼。望着那熟悉的字迹,童贯觉得很不可思议。北伐前军早已从京师出发,今日就可抵达大名府。按照预定计划,自己将于近期率中军到雄州集结。为啥突然下令暂停呢?难道朝廷发生了什么变故?

    童贯快马加鞭,飞驰前进。一到京师,他立即入宫,来到崇政殿,见宋徽宗很平静地坐在那里批阅奏章,一颗悬着的心才平安放下。

    回家后,童贯长吁短叹。赵良嗣此时仍住在童府,他问道:“枢相,为何事所忧?”

    童贯说:“还能有何事?还不是收复燕云之事。这是老夫最大的心事。这事看来阻力重重,很难办。皇上已下令暂停,大好时机恐怕要错过了。”

    几天后,贺正使陶悦和副使李邈从辽国回来了。童贯令他们先来枢密院汇报情况。童贯问:“听说辽国盗寇蜂拥而起,是真的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