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繁体

4蔡京太师(下)

    不久,起居郎邓洵武又给宋徽宗献上一幅《爱莫助之图》。这是一张图表,上面记载了自宋神宗以来新旧两党在朝廷的任职情况。图表共分七个类别,即宰相、执政、侍从、台谏、郎官、馆阁、学校等。分为左右两栏,左栏是新党人,右栏是旧党人。只见右栏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名字,而左栏名字则寥寥无几。

    邓洵武的目的,是想以此提醒宋徽宗,几十年来,朝政大权一直被旧党所控制。要想继承父兄之志,完成未竟之变法大业,需要大量提拔使用新党人才。在图表的左上角,有一个人的名子,被邓洵武用纸贴盖住了。

    这张图表,是经过曾布之手呈给宋徽宗的。曾布对宋徽宗说:“盖住的这个人名,如果我猜测没错的话,应该是蔡京”。

    宋徽宗揭去纸贴一看,果然如此。

    对于调蔡京回朝廷一事,宋徽宗征求曾布的看法。

    曾布过去暗中排挤过蔡京,从内心讲,他当然不想让蔡京回朝廷。但他心里也清楚,蔡京调回朝廷已经势不可挡,所以只好表示支持。因为当时许多人看好蔡京的政治才干,认为蔡京出任宰相最适合。任何时候,舆论的力量都会对政治产生重要影响。

    太学博士范致虚与宫中道士徐知常关系很好,二人私下议论朝政时,范致虚就多次表示,蔡京是个能人,可以出任宰相,打开政治局面。那时,元符皇后即宋哲宗皇后刘氏,即宋徽宗的嫂子,身体有病,宋徽宗很敬重她,经常让道士徐知常入宫,给她用符水治病,据说效果很好。徐知常因此经常有机会面见宋徽宗,他就把范致虚的话传给了宋徽宗。

    也有人说,范致虚与徐知常所作所为,是受蔡京和童贯所指使。但缺乏证据支持,很可能是意测。

    蔡京不仅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,在皇宫内庭,他的口碑也很不错,“宫妾、宦官合词誉之。”

    朝中与宫内,赞扬支持蔡京的声音越来越高,宋徽宗终于下决心起用蔡京。但不能让其立刻回京任职,需要过渡。

    1101年12月,蔡京接到调令,离开杭州,担任龙图阁直学士、知定州(今河北定州)。两个月后,蔡京又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、知北京大名府(今河北大名)。他还及未赴任,一个月后又接到命令,回朝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兼修国史。

    曾布派其儿子出城门十里路迎接,而韩忠彦则派其兄弟出城门二十里路远迎。

    1102年(崇宁元年)五月,蔡京升任尚书右丞、尚书左丞,进入执政行列。半年之内,蔡京职务连续升迁,很是引人注目。犹如一颗明星突然升起于夜空,熠熠闪光。

    不久,韩忠彦罢相,出知北京大名府。曾布也罢相,出知润州(今江苏镇江)。这年七月,蔡京升任通议大夫、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右相,左相空缺。

    在这场政治权力的角逐中,蔡京完全胜出。自尚书左丞,一跃为右相,这是破格提拔。蔡京短时间内的骤然升迁,引起朝廷内外震动。史书记载说,“中外大骇”。骇者,震惊之意也。

    1102年(崇宁元年)七月的一天,宋徽宗在延和殿单独召见蔡京。宋徽宗说:

    “昔日神宗创法立制,未尽施行,先帝继位,两遭帘帷变更,国是未定。朕欲继承父兄之志,可是历观在朝诸臣,无人能帮朕实现这一目标。今日朕拜卿为相,不知卿将如何作为?”

    蔡京对宋徽宗的知遇之恩,万分感激,他急忙顿首谢恩,说:“臣愿尽死!”

    宋徽宗于是下诏书,在都省设置讲议司,选天下之英才,设官分职,参议其事,兴利除弊,并任命蔡京提举。

    讲议司的设置,表明宋徽宗有继承父志变法改革的决心。同时,也给了蔡京一个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机会与舞台。

    随后,蔡京大刀阔斧地推行各项改革,使北宋王朝焕发出勃勃生机。这一年,蔡京五十六岁,踏入仕途已整整三十二年。从1102年七月(崇宁元年)蔡京任相,到1120年六月(宣和二年)蔡京致仕,这十八年是蔡京主政的时代。虽然这期间蔡京经历了几上几下,但朝廷基本上还是在实行蔡京制定的一系列政策。这一时期,社会稳定,经济繁荣,应该说这是宋徽宗朝代最为辉煌的时期。

    讲议司是一个推行变法改革的权威机构,类似于当年王安石变法时设置的三司条例司。这是一个拥有几百名官员的庞大团队,在蔡京统一指挥下,高速运转起来。

    简单来说,蔡京变法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进行:一是经济体制,即茶、盐、酒、货币等领域;二是教育体制,即学校、科举等;三是社会民生保障体制,即养老、医疗等。

    蔡京踌躇满志,信心满怀,他对各项变法事业成竹在胸。但他也清醒地知道,变法面临的阻力很大,他要吸取当年王荆公变法的经验教训。他认为,要想变法成功,必须从政治入手,必须首先彻底清除反对变法的元祐党人势力。

    元祐是宋哲宗亲政之前的一个年号(1086----1094)。所谓元祐党,又称旧党,是反对变法的政治派别。具体来说,就是指元祐年间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任用的一批大臣。他们以司马光为首,全面废除王安石变法。与元祐党相对立的,是宋神宗元丰年间(1078---1085)支持变法的一派,时人称他们为元丰党,也称新党。宋哲宗亲政后,用元丰党人章惇为宰相,全面恢复变法新政,严酷打击元祐党人,苏轼、苏辙、黄庭坚等人皆属元祐党,皆遭流放。

    宋徽宗继位之初,向太后垂帘听政,曾启用过元祐党人。1101年向太后去世,元丰与元祐两党即新旧两党,斗争很激烈,朝廷面临着走什么道路的严峻的现实政治问题。宋徽宗本想调和两派,走中间道路,但后来发现此路不通。

    1102年,宋徽宗将年号定为“崇宁”,意思是推崇熙宁。其释放出的政治信号,其实就是推崇变法改革。熙宁,是宋神宗用了十年的一个年号(1068---1077),这十年正是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时期,所以也称熙宁变法。同时,熙宁这十年,也是宋神宗向西开边的十年,宋神宗将宋朝边境向西推进了一千多里。

    宋徽宗使用这样一个年号,很明显,是在以此表明心志、表明立场,即决心走父皇开创的变法开边之路。

    其实,曾布在担任右相期间,就已经开始动手清算元祐旧党了。与曾布相比,蔡京对元祐党人和政治对手打击的力度更大,态度更坚决,手段更狠毒。他甚至连那些曾弹劾过自己的台谏官员也不放过,有十几人遭到除名勒停等严厉惩处。扫除政敌,就是为顺利改革扫清道路。

    从1102年(崇宁元年)夏天,到1104年(崇宁三年)夏天,蔡京组织专门班子,花了两年多时间,对元祐党人进行了一次政治上的彻底大清洗,总共有三百零九人被认定为元祐党人。

    宋徽宗下达诏令:凡是属于元祐党籍之官员,活着的,一律降职流放;死去的,一律削去官衔。而且不许元祐党人子孙留在京师,不许参加科举。

    在蔡京请求下,宋徽宗批准,将这三百零九名元佑党人的姓名御书刊石,置于文德殿端礼门外东壁之上,播告天下,“永为万世臣子之戒”。碑上所列之人,“永不录用”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元佑党人碑”。

    蔡京还遵照宋徽宗旨意,手书元祐党人姓名,发至全国各州县,要求各地仿照京师,“立碑扬恶”。

    蔡京对元祐党人及其政敌的无情打击,可能包含有泄私愤的成分,但主要的本质的目的,还是为了变法改革,为了国家利益。蔡京因此得罪了不少人,也因此遭到很多骂名。

    其实,蔡京最大的擅长是理财。他思路开阔,并且很有创新。在拜相之初,有六七个巨商上门讨债。他们拿出朝廷开列的借条,说:“哲宗朝时,朝廷出兵攻打西夏,曾向我们借钱三百多万缗,至今未还。”

    蔡京如实向宋徽宗做了汇报。

    宋徽宗感到很丢面子,但又面有难色,说:“辱国!且奈何?”

    蔡京很有信心地回答说:“臣请尝之。”

    随后,蔡京下令盘点皇城诸司库藏,将那些多余而无用的东西,打包作价抵债。不出半年,欠款全部还清。

    蔡京在经济体制方面的变法,尤其是茶法盐法的变革,很快就见到了成效,源源不断的税收财富汇集到京师。蔡京洋洋得意地向宋徽宗报告说:“今内外泉货所积为五千万,和足以广乐,富足以备礼。”

    宋徽宗闻听大喜。

    蔡京于是向宋徽宗提出了“丰亨豫大”的治国理念。丰,就是丰裕,治国首先要抓经济,要以经济丰裕为中心,让国家财政充盈,这是治理国家的经济基础。亨,就是亨通,就是要确保政令畅通,如此变法才能见到成效,这是政治基础。豫,就是安乐,就是要让百姓获得实惠,要创造安详和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,这是社会基础。大,就是弘大,就是要在对外活动中树立大国风范,体现大国气派大国风范,这是国家形象基础。蔡京的治国理念就是建立在“丰亨豫大”这四个基础之上,层次分明,思路清晰,内涵丰富。这套理念,让宋徽宗感到耳目一新。

    蔡京“丰亨豫大”的治国理念,不是其主观想象的产物,是源于他对《易经》丰富哲理的认知,也反映出他对理想政治的思索与憧憬。可是,这些治国理念,数百年来,却一再遭到误解和批判,被列为蔡京的罪状之一。

    有人说,蔡京这是以此粉饰太平。有人说,他这是在“倡穷奢极侈之风”。甚至还有人说,他这是视官爵财物如粪土,在极力鼓动宋徽宗大肆挥霍。这些说法,仔细一想,让人感到既荒唐,又可笑。

    蔡京的政治作风是雷厉风行,有时候气势咄咄逼人,这让宋徽宗感到很不舒服。宋徽宗开始怀疑蔡京有专权之倾向。对蔡京的强势政治,一些大臣也感到不满,但苦于找不到攻击的机会。

    机会终于来了。1106年(崇宁五年)正月,西部天空出现了一颗彗星,尾巴很长,横亘于天际,每当夜里,照得皇城宫殿窗户一片明亮。宋徽宗有些惊慌不安。一些大臣借机上书,说朝廷政策有阙失。中书侍郎刘逵劝宋徽宗毁掉元祐党籍碑,停止蔡京推行的变法举措,这样天象就会正常,人间就会太平。

    宋徽宗采纳了刘逵的建议,一天半夜时分,派出一群宦官来到文德殿,将东壁上的石刻全部毁掉。

    第二天早晨上朝时,蔡京发现石刻被毁,很震惊,遂厉声说道:“石可毁,名不可灭!”

    蔡京的激烈对抗态度,让宋徽宗实在是无法容忍。这年二月,蔡京罢相,任中太乙宫使闲职,留居京城。

    随后,赵挺之被任命为右仆射,刘逵继续为中书侍郎。他们二人紧密配合,将蔡京推行的各项变法改革全部废止。朝廷内外,又引起一场不小的震动。

    不久,社会上广泛流传“三不可”之说,即“法度不可变,刘逵不可用,蔡京不可罢。”宋徽宗对赵挺之和刘逵的施政措施很不满意,对罢免蔡京有些后悔。

    宋徽宗的心事,被郑贵妃发现(即后来的郑皇后)。郑贵妃将这一信息透露给了父亲郑绅。郑绅又透露给了翰林学士郑居中。郑居中自称是郑贵妃的从兄弟,经常来郑绅家拜访。郑居中感觉这是一个表现自己政见的好机会,他随即进宫,对宋徽宗说:

    “陛下建学校,兴礼乐,置居养院、安济院,这都是造福百姓的措施,怎能全部废除呢?怎能说这是逆天之举呢?”

    宋徽宗深以为然。这时,礼部侍郎刘正夫也进宫,向宋徽宗进言。其说法与郑居中类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