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繁体

第81章好人难当

    一个学年下来,我们新班子的改革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,这让孔振华特别高兴。

    “鲁校长,现在各分校的工作即使咱们不下去督促,老师们也都卯足了劲儿比着干呢。”他从村里回来欣喜地告诉道。

    我冲他笑了笑,告诉校长说:“老孔,刚才县教育局张国志副局长打来电话,通知咱们去局里的校长会上做经验介绍。说还要在所有学校推开咱们的目标管理呢。”

    “那太好了!这下咱可在全县出了名。”孔校长乐得合不拢嘴。

    我瞅瞅他,半开玩笑地说:“这一上台,校长你这刚一上任可就露脸了?”

    听我这一说,他立即收敛住微笑,一本正经地说:“鲁强那可不行!还是你去介绍把?教改上的事我怕说不明白。”

    “二哥,不管谁去讲,这都是你的功劳,我这个副校长啊就是给你扛活的。”

    “那这事鲁强你就听我这个东家的吧?”孔校长说着哈哈大笑起来。

    一个月后,教育局在全县小学推行了我们大榆树中心校的教育管理模式。

    散会后张国志副局长拉起我的手鼓励说:“鲁强加油吧?你是第一个挺身而出砸烂教育大锅饭的人。这就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取消农村大帮哄那样,也是一场重要的革命。”

    “张局长,我下一步还想探索一下村小学自主管理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鲁强,你放开手脚大胆地干,有困难尽管来局里找我。”张副局长一拍胸脯说道。

    从县里回来,我就跟孔校长建议说:“目前咱们把老师的积极性是调动起来了,还应该给各村分校长管理上充分的自主权,进一步挖掘他们的工作潜力。”

    “那权力都下放给他们分校长了,还要咱们中心校干嘛?”孔校长觉得这是在瓜分他手中的权力,立马瞪起眼睛来了。

    “二哥你理解有误,我是说村小学人员配备和手的事,那样能促动工作,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。”

    “啊,你是说人心齐泰山移的意思?”校长茅塞顿开。

    “对,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人员的优化组合,把对撇子的人集中到一块搞教学。”

    这样,我们就打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,在全乡范围内优化教师资源配置,又推出了双聘制。实行校长聘教师,教师选学校的人员双向优化组合。有效地增强了各村小学的凝聚力,促进了全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。

    我把这一做法写成新闻给报社投稿,很快被《嫩江日报》,《松辽日报》刊登。

    教育改革的初战告捷,让我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,更加雄心勃勃,信心满满了。从此以十足的干劲风风火火抓好本职业务,一心想要做个独具魅力的业务校长。

    下班回来,听说村里有几个人把孩子送到师傅陈利生家里跟他学书法。

    我觉得现在国家正鼓励私人办学呢,这是个好事,就找到师傅说:“您在家教孩子们也不方便,这里屋子小太挤巴,无法容纳太多的人,还是去屯里的学校上课吧?”

    “不可以,这事绝对不可以!学校是宽绰方便,可我是私人办学,这不是和人家唱对台戏吗?”师傅摇着头一口否定。

    “你不用担心,我去和苗晓峰校长说,让他把教室的钥匙给你一把,星期礼拜你就去那里教室上课吧?”觉得自己手中有这个权利了,就应该支持师傅为村民做点事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师傅的课堂从家里搬到了教室,名正言顺地办学实现了他多年的教师梦,我把两个孩子也送到他那学书法。师傅办班不为挣钱,一个月只收五块钱的费用。

    这与当时社会上很多受利益驱动,打着办班的幌子,只想掏家长腰包的办学者完全不同。我觉得应该弘扬他这种精神,就写成稿子《古稀老人自办学》寄给了嫩江报社。

    “鲁老师,你有好事了,这回请客吧?”早上刚上班,出纳员徐爱民拿着刚收到的文件从收发室过来找我。

    我接过来一看,很惊讶:“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家属给农转非?这太好了啊!”

    徐爱民眯缝着眼睛夸奖道:“咱们全乡小学里就你是大学毕业,在农村工作又满三年,正好符合转非条件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省里的自学考试刚一毕业,这好事就跟着来了,让我高兴得合不上嘴。回家马上把这一喜讯告诉给妻子。

    按文件上说,翠花和俩孩子还有父母,全家可农转非五口。翠花笑着说:“现在县里议价农转非一人得三千五百元呢,你还得找到恰当人,鲁强你说这得多大的好事儿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