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繁体

146 水银真空泵

    用一百八十万法郎买下电烛专利,随即再度提出收购司和东方投资手中拥有的六成施耐德电气股份。

    拍卖会结束后,施耐德依然顽固地认为诺贝尔公司还缺钱,要不,他们为什么连派克和缝机那么赚钱的东西都卖了?

    “二十万,最多二十五万,你们卖,还是不卖?”施耐德依然非常嚣张。

    负责谈判的是脾气不太好的路德维希,立马吼了回去:“二十五万?就今年也能赚回来吧?你打发叫花子呢!”

    “呵呵,事实上,诺贝尔公司正在到处要钱,不是吗?”施耐德不屑地看着对面的路德维希。

    路德维希怒极反笑:“好,很好,不过有件事要告诉你,我们诺贝尔和东方投资,打算任命穆勒先生为施耐德电气的经理。”

    “没有施耐德的同意,你们不能转让股份,也不能随意更换管理人员。”施耐德嗤笑道。

    “我就是要换,通不过,你施耐德的人也给我下来,我还要否决所有的订单,撤回技术人员,咱们就耗着。”路德维希拍桌子走人,将施耐德一个人扔在原地。

    可怜的施耐德很快就听到灭菌费和银行团的贷款计划,他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,诺贝尔公司并不缺钱,而且现在钱多得可能没地方用了。

    尽管如此,两家的关系已经破裂,不可能再合作下去,诺贝尔公司或者真的不在乎那二十万法郎,成心要搞垮施耐德电气,现在施耐德反过来要烦恼了。

    “一百二十万法郎?卖了吧。”路德维希征求意见的时候,叶枫淡淡地说道,转身继续钻研他的试验方案。

    最后达成的这笔交易,也不算亏,三百万法郎的价格,将技术和工厂打包甩卖,还算可以。

    但叶枫还是想给施耐德一个教训,也是让别的合作工厂,包括米其林和标致看到,背叛的后果。

    电烛看上去虽然不错,法国政府在新一期巴黎市政改造中,已经下了两千支,总计二十万法郎的订单,而且电烛的炭棒是消耗品,每年的维护费才是大头。

    电烛灯光亮度高,适宜广场和道路照明,但光线太强,室内使用就很不方便;另外,炭棒最多可以点亮两个小时,实际上最多一个半小时,就必须更换;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,太过于耗电,所以巴黎市政首批也只是订了两千支,再多的话,发电机的发电量也不够了。

    至于蓄电池,这个东西用来支持电烛,只适合于一般的宫殿、庄园,进行短时间的照明,不可能用在大型照明工程中。

    叶枫知道,白炽灯才是王道,白炽灯出现,电烛这样的弧光灯就基本要告别历史舞台,也只有摄影一类的专业灯具,还有一点点需求。

    研究中心将派往施耐德的研究员抽调了回来,其中一部分将前往科隆,协助穆勒和西门子公司建设一座蓄电池工厂,其他大概还有六七个人,组成了新的白炽灯研究小组,叶枫亲自挂帅。

    利用项目管理的经验,叶枫确定了白炽灯研究的四个主题:灯丝、真空或者气体填充、灯泡、电路,其中关键又是前面两项。

    首先又要解决真空问题,没有真空就无法测试灯丝,叶枫又将手下的人分成两个小组,一个小组研究空气分离,一个小组研究抽取真空的技术。

    “博士,听说你曾要求一个月拿出可以商业化的白炽灯制造技术?”在讨论研究计划的时候,研究员海因里希.戈贝尔推了推厚厚的眼镜,质疑道:“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。”

    叶枫看了看眼镜,和其他人对叶枫的崇拜不同,眼镜很冷静,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品质,叶枫笑了笑道:“我是这么说过,但是没关系,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我,有什么问题都由我来承担,你们只需要完成我布置的任务。”

    叶枫虽然很想一棒子将施耐德敲死,但他也知道这样的事情急不得。

    但他不甘心,明明记得爱迪生研究了六千种灯丝,才找到了竹子,而自己不用做这些试验,直接知道最好的材料是钨丝,但还是卡住了,这种感觉实在是非常不爽。

    码字遇到瓶颈,就不是努力不努力,有没有时间的问题,而是要静下心先想想后面的情节和发展。

    做试验遇到瓶颈,也不是人多或者多做试验就能突破的,需要先确定研究方案。

    叶枫先派一部分人收集详细的真空和真空泵的资料,并对以前的方案进行了推敲。

    扫了一遍,叶枫就提出一个疑问:“为什么不用托里斥利玻璃管?一头先焊接好灯丝,灌进水银,然后倒过来放空,上面不就是真空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