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繁体

第166章 明朝的那些人那些事儿(七十七)

    【作为一名贰臣,洪承畴的一生注定不光辉,降清这一污点注定伴随着他的终身。】

    【人们总是习惯性的用“忠与奸”、“好与坏”,两极化的看待一个人,在这样的评判标准下,要么是“忠臣”,要么是“奸贼”,要么是“忠君”,要么是“卖国”。】

    【很显然洪承畴已经被打上了“奸贼”、“卖国”这样的标签。据说洪承畴曾为了感激崇祯帝的宠信,写了副对联帖在厅堂上:“君恩深似海,臣节重如山。”而他降清后,有人便将这副对联各加一字,变成了,“君恩深似海矣,臣节重如山乎?”】

    【浓浓的嘲讽感有没有,可见当时的江南文士对于洪承畴是有多么的瞧不起啊!所以说洪承畴最后的岁月,实际上是活在屈辱与尴尬之中的。】

    洪承畴:“……”

    对未来一片茫然的洪承畴再度冷汗直流,他完了,今日过后,他将名声扫地,人人喊打?

    天幕,害他啊!

    清朝统治们:“识时务者为俊杰!”

    虽然他们也不喜欢这种贰臣,但是奈何他投降的乃是他大清,所以他们也能笑笑,表示理解。

    【他入清后,曾回乡省亲,在泉州建造府第,洪府落成之后无一人拜访,冷冷清清的,偌大的府邸仅他一人居住,亲友、故旧不愿上门,甚至连他的母亲和弟弟也拒绝入住。】

    【他的弟弟痛感国家灭亡、兄长投敌、发誓“头不戴清朝天,脚不踏清朝地”,携母亲避居船上,泛江隐居。看到母亲与弟弟如此忠贞,不知那时的洪承畴是否会后悔昔日的所作所为?】

    他的弟弟和母亲倒是不错!

    各朝各代下意识的如此觉得,至于洪承畴此刻除了苦笑还是苦笑。

    未来的他的心情,他不得而知,可如今的他的心情却是糟糕透了。

    而他的母亲和弟弟听了天幕之言,此刻也赶来了,用着失望的目光望着他,用着痛心疾首的语气呵斥他,“儿(兄长),你怎能如此?”

    【可悲的是洪承畴既受到明朝遗民的强烈排斥,可也没有真正的为清朝所接受,初入关,洪承畴建议满族权贵汉化,学习汉族的儒家文学,而汉族的儒家文学注重忠君爱国,所以那些接受了汉族文化的满洲人也认为洪承畴名节有亏,不忠不孝。】

    【洪承畴镇抚南方凯旋京城,于清是有大功的,可是预想中的封赏没有,贴心的安抚也没有,年迈的洪承畴在朝野异样的目光中走上了朝堂,历经了皇太极、顺治和康熙三朝,可皆未得到重用。】

    活该!

    崇祯帝恨恨的道,叛他大明,活该如此!

    洪承畴则在母亲和弟弟谴责的目光中沉默不语。

    皇太极:“……”

    他重用了啊!用他来攻打南明朝廷,洪承畴作为他大清的先锋人员,干的相当不错啊!

    顺治:“……”

    他貌似也没有那么不重用他吧!

    康熙:“……”

    三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,不错了!

    【洪承畴的一生是复杂的一生,他降清了,在汉人眼里他是卖国贼,在大是大非面前挺不起脊梁骨,可是他也并非毫无贡献,至少他在招抚江南方面,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,为清朝早期的社会安定、完善各项制度、稳定局面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。】

    【而在主播看来,洪承畴降清之举,是对是错还真不好说,对于贰臣,诸位老祖宗们也要理性看待,毕竟,若非万般无奈,谁想做贰臣啊!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