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繁体

第3章 屡问谜题难倒师

    话说商容救了李耳抱回来的小黄狗后,李耳就对这位老爷爷深感敬佩,似乎在这位老爷爷身上看到了屈于的影子,这种久违的感觉甚是怀念。

    “孩子,吾名商容,受故友屈于之托,自周都而来,想收汝为徒,授汝吾平生之所学,不知汝愿否?”商容轻声向李耳问道。

    听到此,李耳和李夫人都同时惊呆了。李耳没想到这位老爷爷居然认识屈于老爷爷,还受屈于老爷爷之托而来收自己为徒,这是怎么回事?他的脑袋变得晕乎了起来。

    不仅仅是李耳感到诧异,李夫人也同样感到不解,不是自己差青桓去请商容的吗?怎么商容说是受屈于之托而来?有点云里来雾里去,不知所以。

    青桓看到二人不解,迅速站出来解释道:“方才归来一路上,得商容先生告知,其实屈于族长于一年前便知自己不久人世,但知小公子好学,便写信求远在周都的商容先生一年后来为公子授学。”

    李耳和李夫人听了恍然大悟,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。

    “屈于老爷爷……”李耳大受震撼,他没想到,屈于直到死都如此的为他着想了,想到此,眼泪止不住落了下来。他很乐意接受屈于的好意,毫不犹豫的对商容道:“能拜老爷爷为师,吾之幸也!”

    “好孩子,真是有情有义,乖巧懂事。”商容用衣袖抹去李耳的泪水,叹声道:“吾亦不舍好友屈于啊!吾发誓,绝不负好友之托,定将吾之所学尽授于汝!”

    就这样,几番寒暄后,在李夫人的安排下,李耳行拜师之礼。跟随商容先生学习的日子,终于正式开始了。

    自李夫人十年前逃离楚军追杀,来到曲仁里生下李耳后,便有意要长居于这偏僻小村庄。

    青桓多次劝李夫人复归宋国,李夫人都当面拒绝了,她不想李耳将来陷入国恨家仇之中,更不想他处在宫廷这是非之地,只想李耳能平平安安,健健康康的度过一生。

    当初出逃时带了不少钱财,对于在曲仁里这小村庄来说,一辈子也花不完,生活也算是富裕。

    家里房子也建的挺大,李夫人便留下商容在家中居住,方便给李耳授学。

    李夫人非常清楚,李耳自小就好学,有数不尽的问题,留下商容在家中,对李耳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了。

    果不其然,李耳也是天天缠着商容,向商容请教问题。商容自己也称赞,李耳是自己活了那么久以来,是他唯一见过的最好学的孩子,更是称赞李耳天资聪颖,所授之学一教便会,还能触类旁通,举一反三,真是世俗罕见的奇才。

    李耳自从跟随商容先生学习以来,不知不觉已经过了有三个年头了。时年李耳已有十三岁,在无尽知识的洗礼下,李耳变得更加的成熟和稳重了。

    他成了村里除商容先生外,学识最高的人,村里的小孩也常常跑来家里向李耳请教问题,就连一些长辈也不耻下问来找李耳问问题。

    李耳也很热情,无论乡亲向他请教什么,他都能回答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的。乡亲们对李耳更是刮目相看,才十三岁就如此才华出众,渐渐的乡亲都半开玩笑的称李耳为“老子”。

    “子”是当时人们对学识渊博之人的尊称,而平日里,乡亲都叫李耳叫做老聃,所以,也就叫他老子了。

    李耳也知道,乡亲只是开玩笑,自己哪敢做什么“老子”,他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,目前的自己根本就不足挂齿。

    对他来说,光是学习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易》、《历》等知识是不能解决他唯一想要解决的问题的。

    生命之奥秘,宇宙之玄机。

    这才是李耳最想知道的,他想探索出一条能让天下人皆安居乐业,国家之间能和平共处的道路。

    但是,无论他怎么学习,怎么寻找也找不到。

    他所学的知识,很多都是“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”之法,带来生机的一方,必然也会伴随着牺牲的一方。

    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,而人之道,损不足而奉有余。李耳不禁感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