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繁体

第4章 边境创业

    孙亮和阿德骑着自行车在中越边境的羊肠小道上。

    当他们把自行车推进贸易点时,几个越南人围了上来。

    阿德,今天这么早呀。几个越南人跟阿德打招呼。

    哎,你的车子怎么卖?两辆一百五十元卖给我吧。一个越南人看到孙亮,或许是生面孔吧,把价格压得很低。

    你神经病呀,谁给你卖这个价了?没容孙亮说话,阿德转过头来,气哼哼地对越南人说。

    哗……几个越南人笑了起来。

    说话间,几个越南人争着把孙亮和阿德的自行车买到了手。看着几个越南人骑着自行车往越南境内远去,阿德向孙亮做了个鬼脸:继续?

    孙亮乐得用手在阿德的头上拍了一下:你这小子,走。

    这一天,孙亮和阿德倒腾了两次。阿德说,这是他倒腾自行车之后,次数最多的一次……也就是这一次,滋生了孙亮留在中越边境做生意的想法。孙亮先是电话回去跟妻子陈贤淑商量,没想到得到了妻子的全力支持,接下来,跟单位继续请假。在中越边境倒腾了半个月之后,孙亮大胆地做出决定:下海经商!

   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,停薪留职、辞职下海经商形成一股潮流,这股潮流成为开启中国经济发展一个崭新时代的关键转折点,并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市场经济的参与者,包括孙亮这个当年已经转业的中国军人。

    此后的岁月,孙亮的命运便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。从体制内辞职下海,到中越边境创业成为一个商人,孙亮每走一步,都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。

    事实上,“下海”一词是后来人们对政府机关、国有企事业单位里,辞去公职经商的创业者一个定义化说法,普遍用来形容“下海潮”。而此前的孙亮,捧着铁饭碗,过着安稳的生活,虽没有大富大贵,日子倒也过得安逸舒服。而下决心把这铁饭碗扔掉,在当时来说,是显现自己有本事的一件大事儿。孙亮的几个朋友和同事劝孙亮停薪留职,但孙亮很绝断,直接辞职,只身一人来到了中越边境的这个小镇。

    事实上,创业之初并没有理想中的美好。孙亮在创业中,历经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……

    随着孙亮落脚中越边境,阿德完全放弃了上学的机会,不管孙亮怎么做工作都无济于事,而阿德的母亲看到孙亮后,对阿德的这个拜把大哥也信任有余,不再强迫阿德上学,由着他跟孙亮做生意去。

    虽然在此之前,孙亮和阿德赚了一点钱,但对于真正创业者来说,那点钱是微不足道的,所以,钱,对于孙亮来说,成了创业上最为棘手的问题。

    可是,阿德并不是这么算的,阿德做的是小打小闹的生意,对资金的需求不是很强烈。而孙亮不一样,孙亮做出辞职的决定,就是想到中越边境大干一场,就是想干出点名堂来。

    当孙亮跟阿德说资金周转不过来时,阿德说,大哥,你不急呀,这生意我们慢慢做,我们每天坚持倒腾自行车,每天每人00元本钱,做一次生意,就变成400元,做第二次生意就变成了800元,做第三次生意就变成1600元……

    听着阿德的话,孙亮说要做就做大的,钱,我来想办法吧。

    孙亮说的办法,就是跟银行贷款。当时跟银行借钱的人很少,大家都还没有借钱做生意过日子的习惯,但是,孙亮想到了,孙亮做到了!在老家,孙亮把家里的老宅押到银行,贷出了十来万,就是这十来万,开启了孙亮在中越边境的创业史!

    当时的中越边境的银行,还没有转账业务,孙亮和阿德便提着现金跟越南人做生意。而越南商人也是提着人民币跟中国商人进行交易。有一次,孙亮和一个越南人做生意,越南人拿了钱之后,没有承诺拿货给他们,从此消失地无影无踪。那六万元钱,可是孙亮的血汗钱呀。

    吃了一次亏之后,孙亮精明了许多,抓住越南人想跟中国人做生意的心理,一手交货一手交钱,决不再做交钱无货的生意!

    1995年,越南人的生活水平开始好起来,对低档家电的需求越来越大。于是,孙亮和阿德开始转而销售家电产品和床上用品。

    为了简化进货渠道,降低成本,孙亮和阿德亲自跑广东汕头,到那些制造家电的家庭作坊进货。刚开始,孙亮担心质量问题,进货过程中跟供货商发生冲突,好几次孙亮被打得头破血流……最终在孙亮的坚持下,商品质量越来越好,越南人跟他们拿了几次货后,销路不仅很好,而且供不应求,就这样,孙亮和阿德在中越边境的商场,打开了自己的一片天地,终于淘到了第一桶金。

    而就在这个时候,阿德的母亲却患上了尿毒症。阿德五岁失去父亲,母亲从此不再嫁人,独自拉扯阿德成人。看着为自己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,阿德发誓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。眼看着日子慢慢好起来,母亲却恶病缠身。阿德决定为母亲换肾,可换肾需要二十多万呀,这二十多万在哪里?

    孙亮说,阿德,咱兄弟俩这么多年折腾下来,合计起来再加上我的那些贷款,也就差不多了。